最近好多朋友问我:家庭理财产品到底该怎么选?银行推荐的、网上热销的、亲戚朋友都在买的,看得人眼花缭乱。今天就和大家好好唠唠,咱们普通家庭能接触到的理财产品到底有哪些门道,顺便分享几个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总结的实战经验。记得拿小本本记重点哦!
一、银行系理财产品稳字当头
说到家庭理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银行柜台那些理财产品。前阵子陪老妈去存钱,理财经理推荐了个年化3.5%的定期产品,期限180天,起购金额5万。这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稳",毕竟背靠银行信用,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中老年群体。不过要注意,现在银行理财也不全是保本的了,特别是去年资管新规落地后,大家买之前一定要看清产品说明书里的风险等级。
这里有个小窍门教给大家:在银行手机APP的理财产品筛选页面,可以按"风险等级"排序。R1级是低风险,主要投资国债、存款;R2级中低风险会配置部分债券;到了R3级就要注意了,可能含有不超过30%的权益类资产。咱们普通家庭建议选R2级以下的,尤其是给孩子准备教育金这类刚性支出时。
二、基金定投适合中长期规划
上周碰到大学同学老王,他说每月定投2000元基金,三年下来收益率居然有18%。不过话说回来,基金这东西确实需要点耐心。货币基金像余额宝这种,虽然现在七日年化降到2%左右,但胜在灵活;债券基金适合半年到一年的中期理财;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更适合3-5年的长期投资。
这里特别提醒新手朋友:千万别被"明星基金经理"的噱头迷惑。我去年跟风买的某个网红基金,半年亏了12%。后来学乖了,现在主要买指数基金,特别是宽基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这些,虽然不会暴涨暴跌,但长期来看年化8%-10%还是能做到的。
三、保险理财的攻守兼备
可能有人要问:保险也算理财产品?这就要说到这两年特别火的增额终身寿险了。前几天帮表姐做家庭财务规划,发现她家房贷压力大,但居然把全部积蓄都买了股票。后来建议她配置了份年交5万、缴费期5年的增额寿,既能锁定3.5%的复利增长,又带百万身故保障。
不过买这类产品要注意几个坑:一是回本周期,很多产品前五年退保会亏本;二是实际收益率要用IRR公式计算,别被宣传单页上的"预期收益"忽悠;三是健康告知要如实填写,别因小失大。
四、国债与地方债的稳健之选
记得去年国债特别难抢,大妈们凌晨就去银行排队。三年期国债利率3.05%,五年期3.22%,虽然比不上前些年的高利率,但在降息通道里也算不错的选择。最近还出了个新品种——储蓄国债电子式,支持手机银行购买,这下年轻人也能轻松抢购了。
地方债门槛稍微高点,通常要100万起投,但有些银行会把地方债打包成理财产品,5万起购。这类产品收益比国债高0.5%左右,不过要关注地方财政状况,优先选经济发达地区发行的债券。
五、互联网理财的便捷之道
现在年轻人更爱用支付宝、微信理财通这些平台。前几天看到某平台推的年化4.2%的活期理财,点进去发现是银行定期存款产品。这里教大家个辨别技巧:凡是标注"存款"字样的都受存款保险保障,50万以内本息全赔;而写"理财产品"的就要自负盈亏了。
还有个新趋势要注意——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像招行的"颐养睿远"系列,5年封闭期,预期年化5%-8%,适合70后、80后为退休生活做准备。不过这类产品还在试点阶段,建议先小额尝试。
选择家庭理财产品的三大铁律
最后给大家总结三条血泪教训:
1. 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我家现在就是30%银行理财+30%基金+20%保险+10%国债+10%活期
2. 理财期限要错配,既有随时能取的活期,也有锁定收益的长期产品
3. 每年至少做一次体检,根据家庭收支变化调整配置比例
前阵子看《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现金和存款占比居然高达65%。这说明咱们普通家庭真的需要多了解理财产品,别让辛苦钱躺在活期账户里贬值。不过理财这事急不得,就像种树,选对品种,耐心培育,时间自然会给你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