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市场波动,保本理财产品成为保守型投资者的关注焦点。本文从银行定期存款、国债、结构性存款等主流产品切入,分析不同产品的收益风险比,揭秘隐性门槛和流动性限制,教你如何通过风险测评和产品说明书筛选真正适合自己的保本理财方案,最后提供三个实操步骤帮助规避投资误区。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天,发现大家不约而同都在问同一个问题:"现在这市场行情,到底有没有既保本又能跑赢通胀的理财产品啊?"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了好久。去年买的基金现在还套着,股票账户更是绿得发慌,普通老百姓想守住钱袋子确实不容易。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那保本理财到底该怎么选呢?先别急,咱们得先搞明白现在市面上有哪些真正意义上的保本产品。记得去年某银行理财经理给我推荐产品时拍胸脯说保本,结果仔细一看合同里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这种文字游戏咱们可得防着点。
先说最传统的银行定期存款吧。现在三年期定存利率降到2%左右,虽然本金绝对安全,但跑不赢3%的CPI涨幅。不过最近我发现有些城商行搞活动,五年期存款能给到3.5%,不过要存满五年才能拿到这个利息,中间提前支取的话...唉,那利息可就按活期算了。
再来说说国债,这个月10号刚发行的储蓄国债,三年期利率2.38%,五年期2.5%。虽然利率看着不高,但胜在国家信用背书。不过有个问题,现在买国债得凌晨排队抢额度,上次陪我妈去银行,早上六点门口就排了二十多号人,这阵仗跟抢演唱会门票似的。
最近两年火起来的结构性存款倒是个折中选择。去年我买过一款挂钩黄金价格的结构性产品,预期收益1.5%-4.2%,最后拿到了3.8%的收益。不过这里要注意,这类产品的收益结构设计得很复杂,有的产品看似最高收益诱人,实际上触发高收益的概率可能跟中彩票差不多。
说到这,不得不提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今年6月,这类产品中风险等级为PR1(低风险)的占比约18%。但要注意,净值化转型后很多产品都不承诺保本了。上个月有个同事买的R2级理财,一周跌了0.35%,虽然跌幅不大,但确实打破了大家对银行理财稳赚不赔的固有认知。
那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经验,可以分三步走:
1. 先做风险承受能力测试,确定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产品
2. 重点查看产品说明书里的风险揭示书和投资范围
3. 把资金分成三部分:随时要用的、半年内不动的、三年以上用不到的
这样既能保证流动性,又能争取更高收益。
最后提醒大家,选择保本理财时千万别被预期收益率迷了眼。上周看到某平台推的"保本理财预期收益5%",仔细研究才发现要满足三个条件:上证指数单月涨幅超过8%、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不超过1%、且产品持有满365天。这种条件设置,说实在的,跟买彩票有什么区别?
说到底,保本理财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要看跟自己的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匹不匹配。就像穿鞋一样,别人说再好的鞋子,不合脚也是白搭。咱们普通老百姓理财,稳字当头总没错,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