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做信贷的朋友喝酒,听他们倒苦水:"现在抢客户简直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老王刚入行三个月,每天打200个电话才约到2个客户;李姐用了某款获客软件,结果全是无效数据...这让我想到,选对工具可能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咱们先看组数据:2025年信贷行业平均获客成本涨到800元/人,而使用专业软件的从业者,成本能压到300元以下。但市面上一堆软件吹得天花乱坠,到底哪些是真靠谱?我花了半个月实测5款主流软件,这里说点大实话。
一、天眼查专业版
先说这个老牌企业,很多人以为它只是查企业信息的。其实它的高级筛选功能藏得很深——在"企业风险"模块里,能按"近半年新增贷款"、"社保人数波动"等20多个维度筛选。比如上个月,我设置"成立3年以上+纳税等级A+近期有动产抵押"的条件,筛出87家企业,实地拜访成交了6单。
不过要注意两点:1.数据更新有1-2周延迟 2.联系方式需要二次核实。有次按系统给的电话打过去,对方说半年前就离职了,这点确实头疼。
二、信贷管家
这款垂直领域软件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智能匹配算法确实有东西,输入你的产品要求(比如额度50-100万、利率区间、抵押类型),系统会自动推送符合画像的客户。上周试了他们的"紧急资金需求"标签,当天就联系到3个真实客户。
但有个bug不得不提:免费版每天只能查看5个客户资料,要想解锁全部功能,6980元的年费对新人不太友好。建议先申请7天试用,看看本地资源池质量再决定。
三、企查查VIP版
和天眼查功能相似,但它的产业链图谱更适合开发行业客户。比如做汽车金融的,可以直接锁定当地汽配城商户,还能看到企业间的担保关系。上周帮朋友用这个功能,找到一家给4S店供货的配件商,通过供应链融资拿下300万订单。
不过要警惕信息过载的问题,有次设置10个筛选条件,结果只出来3个客户。后来客服教我"先宽后严"筛选法:先锁定区域和行业,再逐步叠加经营指标,这样既保证数量又提升精准度。
四、本地化神器:城市服务APP
很多同行忽略了这个宝藏渠道。像深圳的"i深圳"、杭州的"城市大脑",里面企业服务专区经常发布融资需求。这类平台有三个优势:1.信息实时性强 2.政府背书可信度高 3.竞争相对较少。上个月通过"甬易办"APP,两天内约谈5家外贸企业,成功放款2笔。
不过需要培养定期查看的习惯,最好设置关键词提醒。有个技巧分享:在APP里搜索"贴息"、"政策贷"等关键词,这类客户通常有真实融资需求。
五、融360商户版
这个平台比较特殊,它采用竞价排名机制。你的产品优势越突出(比如利率低、放款快),就能获得更多曝光。测试期间,我把某款税贷产品做到区域前三名,日均接到15+咨询电话。但要注意成本控制,有个月烧了8000元推广费,实际转化才3单,明显亏本。
后来摸索出经验:1.避开北上广深等竞争激烈地区 2.选择工作日上午10点投放 3.优化产品描述话术。调整后ROI从0.4提升到1.8,总算能稳定获客了。
避坑指南(必看)
1. 数据时效性:某款软件标注客户3天前申请贷款,实际已放款
2. 号码合规性:警惕直接提供个人手机号的平台
3. 成本陷阱:398元/月的低价套餐可能只开放陈旧数据
4. :专注三四线城市的软件可能不适用一线市场
记得上个月踩过的雷:某平台承诺"实时更新",结果推荐的客户半年前已结清贷款。后来学聪明了,拿到数据先查央行征信记录(当然要客户授权),避免白跑趟。
实战组合拳
现在我的工作流是这样的:早晨用企查查筛查昨日新增抵押登记企业,中午查看城市服务APP最新政策申报名单,下午通过信贷管家跟进紧急需求客户。这样多渠道交叉验证,既能扩大覆盖面,又能提高转化率。
有个经典案例:通过天眼查发现某制造企业新增专利,在企查查看到它刚中标政府项目,又在城市APP发现其申报技改补贴。三个信息叠加判断出资金需求,最终促成500万设备融资贷款。
最后提醒各位:工具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有次系统推荐五星级客户,见面才发现对方想借新还旧。所以电话沟通+实地考察的环节千万不能省,毕竟风控才是信贷的生命线。
说到底,抢客户就像钓鱼,软件只是帮你找到鱼群密集的钓点。真正要钓上大鱼,还得靠专业的话术、精准的判断,以及那么一点恰到好处的运气。你们都用过哪些神器和骚操作?欢迎评论区交流,咱们一起少走弯路多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