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郑可成怎么样?从业经历、投资策略与产品收益解析

理财

摘要:近年来,随着理财市场热度攀升,兴业基金郑可成因其管理的多款固收+产品引发关注。这位拥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的基金经理,究竟采用什么投资策略?他管理的产品收益表现如何?本文将从其职业生涯亮点、投资风格特点、代表产品业绩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市场环境探讨其管理能力的持续性,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参考。

基金经理郑可成怎么样?从业经历、投资策略与产品收益解析

说到固收+领域的基金经理,郑可成这个名字总会被业内人士提起。记得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有位资深投资人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要找能守住收益底线的基金经理,得像考古学家挖宝贝似的仔细筛选。"这话让我不禁联想到郑可成——这位在兴业基金深耕多年的老将,究竟是真有"守城"的硬实力,还是仅仅依靠市场红利?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一、从业经历里的三个关键节点

打开郑可成的履历表,有几个数字特别扎眼:17年证券从业经验、12年投资管理经验、连续5年斩获金牛奖。不过光看这些标签还不够,咱们得细究他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转折点:

  • 2006年入行:恰逢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这个时间点入行的从业者,完整经历了A股市场的多轮牛熊转换
  • 2011年转战兴业基金:从研究岗转向投资岗,开始独立管理专户产品,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注重绝对收益的思维模式
  • 2025年管理公募产品:在资管新规落地背景下接手兴业聚惠等明星产品,成功穿越债市波动期

有意思的是,有渠道人士透露,郑可成早年在管理专户时有个习惯:每天收盘后必须亲自核对组合久期。这种对风险指标的较真劲儿,或许正是他后来能在公募领域站稳脚跟的关键。

二、投资策略的四个核心要素

翻看郑可成近三年的季度报告,能明显感受到他"稳中求进"的投资哲学。具体来说,他的策略可以拆解为:

  1. 债券打底:信用债配置占比常年维持在60%以上,优选AA+及以上评级品种
  2. 转债增强:通过可转债捕捉权益市场机会,但单券持仓严格控制在3%以内
  3. 逆向择时:在利率债投资上采取"人弃我取"策略,2025年Q4曾逆势增持国债
  4. 动态平衡:根据市场估值调整股债比例,2025年股市调整期间将权益仓位压降至8%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策略在震荡市里固然吃香,但在单边上涨行情中会不会跑输指数?咱们以他管理的兴业聚惠混合为例,该产品在2025年牛市期间收益率21.3%,虽不及沪深300的36%涨幅,但最大回撤仅有4.2%,夏普比率达到1.85。这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要收益弹性还是要持有体验,本就是鱼与熊掌的选择题

三、产品业绩的三个观察维度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郑可成在管的5只公募产品规模合计超200亿元。这些产品的表现有几个共性特征值得注意:

产品名称年化收益最大回撤同类排名
兴业聚惠混合7.82%-5.3%前15%
兴业瑞丰定开债4.91%-2.1%前30%
兴业增益五年定开6.37%-3.8%前2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郑可成的产品线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他管理的"固收+"产品,在2025年债市调整和2025年股债双杀期间,回撤控制能力显著优于同类平均水平。不过也有投资者反馈,他管理的部分定开产品在封闭期内流动性较差,这对资金使用灵活性要求高的投资者来说需要特别注意。

四、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变量

站在当前时点评估郑可成的投资能力,有两大要素不容忽视:

  • 团队稳定性:其管理的产品近年新增了共同基金经理,后续协作效果有待观察
  • 规模魔咒:随着管理规模突破200亿,调仓灵活度可能受到影响

记得去年四季度,某只他单独管理的产品突然增聘基金经理,当时在持有人中引发不少讨论。虽然公司解释是"加强投研力量",但这个变动还是让部分投资者心生疑虑。毕竟在固收投资领域,策略执行的一致性往往比短期收益更重要

综合来看,郑可成确实展现出了"熊市抗跌、牛市跟涨"的配置能力。对于追求资产稳健增值、能接受中等收益预期的投资者,他的产品不失为可选项。但投资决策终究要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在选择前,还是得先理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使用需求。

最后说句实在话,没有哪个基金经理能永远战胜市场。咱们普通投资者与其纠结某个基金经理怎么样,不如把更多精力花在资产配置和纪律性持有上。毕竟,投资是场马拉松,选对陪跑者固然重要,但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双脚跑到终点。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